3/05/2018

6299永遠是難解的數字

許多身邊的已婚朋友都羨慕我,說︰「你嫁嗰ABC,老爺奶奶唔係香港,唔駛來往,你就好啦!」



是的,我的老爺奶奶身在美國,只是結婚時來港辦喜酒,直至幾年間兩個孫仔出世,他們才每年來香港或他們的老家台灣一至兩次探孫仔。

我不以為意6299,並不代表我不理解「嫁一個人等於嫁另一個家庭」的硬道理。今次寫此文並非曬命,反而覺得好唏噓。

加拿大A太的故事
文章的標題是源自我一位嫁左位加拿大鬼佬A的太太,我是透過老公在香港結識了A再而認識A太太,本身並不熟絡,直至去年夏天,突然聽到A一家三口(有位5歲仔仔)急於回老家蒙特利爾(Montreal)的消息,原來A的生母有了惡疾,A身為獨子想在母親最後的日子與家人一起,故此回歸老家。

於是,A太太放棄她經營的網路生意,與仔仔愛相隨,跟老公移民到蒙特利爾。

我與A太太的友誼因此開始。起初都是Facebook讚好到閒談幾句,後來得知她有了BB,交談不少都是與她的外國奶奶「相見好,同住難」。A太太EQ算高,A兩公婆亦本以為即將出世的BB會為老家帶來新氣,但蒙特利爾少華人,A要忙為仔仔搵學校,自己搵工頭頭碰著黑,A太太要安胎感覺寄人籬下甚艱難,結果半年後已經搞到臉左左,最後要搬出去住才平息婆媳紛爭。

A太太勸我:如果我以後要跟老公返美國,要諗清楚。

大假 = 探親
五年前當新手媽咪,是我與6299真正交流的開始。老爺奶奶算是開通,思想西化,同時明白傳統(如坐月)。他們錫孫仔,知道想與孫仔親密,新抱(我)是一大要素,所以,我與老爺奶奶不算太親密,關係尚算是穩步向前。

亦因如此,通常我和老公兩個星期的大假交出來,讓年紀越來越大的老爺奶奶能夠多見孫仔。

當在Facebook見朋友與子女出門周遊列國時,我的大假就只是回美國探親、探親再探親。

6299 也要搞親子

沒有人天生做就懂得做父母,同樣的,沒有人天生就懂得做你的老爺(外父)/奶奶(外母)/新抱/女婿──這些新角色其實都是一樣,需時學習、需要時間、思考、感受、磨練才能醞釀出一段好關係。

惟獨是做子女的,相處了幾十載,對父母的事件就覺得理所當然。

我在香港土生土長,直至婚後才離開爸媽家。我的ABC老公就不一樣,自從上大學獨立後,就不回到老爺奶奶家生活了。

因為孫仔,老公與老爺奶奶同住的日子多了,接觸多了,反而關係變差了。但細心想想,老公離家廿多年,成家立業後在待人處事、言教身教的思維不盡相同,但他與父母間的思維卻停留八十年代,價值觀又點會一致?

離得太遠了,關係就淡了;可靠得太近了,恩怨就來了。有次在美國見老公同自己阿爸阿媽鬧到臉左左,當時我住在老爺奶奶家,對著嬲爆爆的老公和阿哲BB,我作為新抱,這刻覺得最無助。

愛屋要及烏
自從大小哲出世,一直靠我媽(婆婆)照顧,五年前就順理成章地搬來我家一齊生活。
婆婆英文唔太好都肯講,老公都知道嘗試講廣東話,有時見他們傾到手舞足蹈,雞同鴨講的樣子,都覺得幾有趣。
有次我問我媽︰為什麼你對我老公咁好﹖
媽答︰我對女婿好,即係對自己嗰女好囉。
語言的隔閡,有時雙方可能更加互相尊重。同樣道理,隔一重的關係,老爺奶奶VS新抱、外父外母VS女婿的相處,要做好一點,真的不容易,但未必一定是壞事。

看過網路有人這樣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「親而有間,疏而有密;和而不同,美美與共」,很貼切形容與6299的至高境界。各位JM,共勉之。

※本文已授權BK Milk ‧ 親子語使用。歡迎轉載,請註明出處※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