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/05/2017

生完邊個湊﹖3歲前育嬰院、全日制N班唔輪到你揀




「生完邊個湊﹖」我剛生了第二胎小哲,這個難題再次纏擾著我,尤其是要兼顧工作和照顧學前階段(0-3歲)的幼兒,我跟很多雙職父母一樣,覺得就算應付到今年,也擔心明年。

政府提供幾個出路︰0-3歲的育嬰院、2-3歲的全日制N班(9歲前還有社區褓姆、鄰里支援)等等,藉以減輕雙職父母日間照顧子女的壓力,同時希望釋放婦女勞動人口。試想想你是位在職媽咪,家中無長老無工人姐姐照顧子女,妳要如何決定BB三歲前的規劃?
→ 未出世就要報育嬰院(0-2歲)
→ 攞到出世紙開始排全日制N班(2-3歲),1.5歲開始面試
→ 讀唔夠一年,因為教育署公平收生基制可能被踢出校,2歲要考K1班(3-6歲)又再準備面試

面對3歲前三大關口,當妳每日朝九晚九,挺著個肚起就要去報名→面試→入學,每次報幾間至十幾間,忙足三年。




育嬰院
大家口中的育嬰院、嬰院、托兒所,即是社會福利署旗下的日間幼兒中心,全港只得27間。四年前我在第一胎阿哲出世之前就已經報定,有些嬰院給你個參考號碼,有些收了表格就算。輪候人數透明度極低,你永遠唔會知輪候名單上有幾多人;就算打電話去問,職員通常只答到︰「XXXX年X月已經滿左」。你只有抱著一絲的希望,望在你前面的輪候家長放棄,結果係點,大家都心中有數。(請看[生幾多個,心中點計數—托兒篇])

全日制幼稚園N
N班可能非必須,但對在職家長卻愈來愈重要。我等不到嬰院服務,很慶幸阿哲2歲能入讀近家又心儀的全日制N班,是全港246間全日制幼兒中心(全名:幼稚園暨幼兒中心)5,755個學位其中一位受惠者。
很多人覺得全日制幼兒學校就如「邨校」,以為收生的競爭一定不及(半日制)名幼和私校。有位全日制幼稚園校長訴苦說,每年收生吃力不討好,前年收了超過1,500多份N班申請,只能靠住址篩選出面試的家庭,寄出回覆信又費時,但全校文員職員只得一人,老師們還要額外課餘時間來應付面試和收生。

陳年政策終於諮詢
以上嬰院和全日制N班的額位少得可憐,究竟政府點樣計數﹖回顧過去十年,全日制N班的學額根本無加過,早已在2005年起遭凍結(在[反思全日制]已討論過)。至於受資助的嬰院,近旺區工作地點的嬰院又要爭位排長龍,很多新市鎮區如天水圍、馬鞍山、將軍澳的名額甚少,只在東涌加開一間。雙職父母手停口停,但缺乏基礎的托兒支援,又怎樣放心返工﹖

今年香港政府從施政報告*中終於就著幼兒照顧服務落實展開顧問研究,委託港大社會學系進行檢討。然而在4月的諮議會上,專家博士道出從新加坡、澳洲、南韓和芬蘭當地的政策取經,再從現時服務綜合分析和推算服務需求和供應情況,有望重整一套重質重量的改革方向。聽落從國際視野出發好宏觀(有教育大國芬蘭喎!),但實際是受惠者少,你都排不到服務,又點會奢求服務質素﹖

造成今日供不應求的原因錯綜複雜,與建公屋一樣,大家都明白並非一朝一夕去解決,然而最難看就是社署和教署在席間互相推卸的態度。當日多位家長舉手發表意見,當被提到N班與K1班在規劃和資助等欠缺銜接,官員只重申「學前社署睇」、「K班歸教署」;若兩署的角色結構不變,協調學前服務原封不動,顧問研究報告再努力嘗試解決問題,也是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,幼兒教育界和家長豈會對諮議又會抱多大期望?




寶寶的兩年零十個月
幼兒照顧服務除了關乎供求問題,不得不承認,很多雙職家長未必想把子女送到嬰院或全日制幼稚園。如果不需這些服務,放完兩個月產假,BB邊個湊呢﹖
最理想好當然是全職媽媽/爸爸湊,或者四大長老肯幫手已很不錯,可惜最常見的答案是──工人姐姐。

沒有父母希望將照顧BB假手於人,被迫將照顧子女的責任交託給姐姐。無錯,四千幾蚊請姐姐湊仔兼做家頭細務,的確比送入嬰院或全日制化算。但每分每刻想到哲B,我選擇把他放在嬰院或全日校,因為有監管好過冇王管。

我很幸運,阿媽在,湊大小哲。但很多職場準爹D媽咪唔想將照顧子女的責任外判給姐姐,與其愁排唔到嬰院或入唔到全日校,不如趁幼兒照顧服務諮詢期發聲,為自己的寶寶爭取合理的福利,否則最後受苦的都是孩子。

參考資料:

相關文章:

圖片來源:
-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「幼兒照顧服務長期發展顧問研究」諮議會
- 智經研究中心「香港幼兒照顧服務」 Youtube片段截圖

※本文已授權BK Milk ‧ 親子語使用。歡迎轉載,請註明出處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