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/14/2018

那些年.我的家庭醫生


最近因陪伴我N年的L醫生,他的診所忽然不見了,診所的電話變成長響。這是間舊式診所,仍然用卡登記,醫生用寫診卡,一直冇電腦化,據我記憶所及,陪醫生看症和配藥的兩位姑娘從未轉人。


小時候我家在葵芳邨(重建前)附近,一旦頭暈身㷫,我媽就帶我去L醫生,我細佬都是睇L醫生大。後來,升中前搬家,他的診所因屋邨重建而一搬再搬,我和家人改往L醫生在佐敦開設的診所。

就算之後升學、工作、再搬家到結婚,如果病得不嚴重,我也會到他的診所,大小哲也曾經「光顧」過。

甚麼是家庭醫生?
當你感到身體不適、開始出現毛病時,你會第一時間想起到相熟的醫生求診嗎?


坦白說,如果不是近年政府的宣傳片,我不太意識到「家庭醫生」。但若要說起熟悉我和我家人的醫生,一定是L醫生。

L醫生不穿白袍,看症話不多又奇快,但他的經驗救了我的家人兩次。我的細佬八歲時有微蛋白尿,L就立即寫紙入院,原來腎臟出現問題,幸好住院三個月便痊癒。退休老爸有次聲沙沙睇病,L叫他行直線,就確定他曾微中風,即轉介往急症室。

相比其他醫生,L醫生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「打針勝手」。問診時,他會問病人「打唔打針」,好幾次我病到死死吓,一打完針,我行出診所已經精神爽利,覺得病痛全消。至於藥物,雖然不算是名貴,但有幾種藥同我好夾,是我作病前或出門的時間必備良藥。



近年,L醫生年紀大了,他的狀態似乎大不如前。有時候路過診所,我也會同姑娘傾兩句,與大小哲say hello。

L醫生,是我家三代的「家庭醫生」。

如何選擇適合你和家人的醫生?

病向淺中醫,是我與家人絕不諱對病痛的格言,我唔怕睇醫生,或多或少都歸功於L醫生。我的ABC老公卻是「唔見XX唔流眼淚」型,信飲chicken soup多過醫生,若不是我日夜嘮叨,他不會肯走去看醫生,直至有了阿哲。

以前自己病自己事,但孩子病了就大件事。阿哲三歲前曾因支氣管炎和肺炎等入院,嚇壞了老公。痛定思痛,我和老公都發現原因是跟著阿哲出世的兒科醫生並非最強的支援。大家都知道,香港很多兒科醫生身兼數職,有自己執業的診所也非常在,因為要到私院檢查新生兒及掛單應診,就算預約打針和例行檢查都不容易。而每每睇專科,費用都喇利。

幾經明查暗訪,在家附近終於找到有星期六日也看症(半日)的兒科醫生,另外搵一兩位普通科醫生,還有提供晚診的診所[touchwood大小哲作病也不須太擔心]。




睇病都要人夾人緣。其中一位普通科醫生K,我家已光顧四年,看症我有問佢必答不特止,唔問既都主動講解。K會問清楚背景(如打針未、學校有冇手足口等),又解釋清楚開什麼藥(需唔需要抗生素),就算我問家人的情況也冇託手㬹,姑娘亦很友善。整體上,K有醫德,易溝通,作為家庭醫生,除了斷症和開藥外,當然會再努力了解我和家人的想法,雖然開藥未必次次夾我,卻很夾老公和大小哲,從沒有讓我覺得憂心。

醫生都是人,都有退休的一日,如今L醫生已退休,到現在的K醫生~有你為家庭醫生,我們一家人也很放心!



相關文章︰
BB緊急入院清單
老人與院:起點 
 
部分圖片來源:衞生署基層醫療統籌處海報(2017)截圖



※本文已授權 ohmykids & BK Milk ‧ 親子語  & 香港01撐場  使用 。歡迎轉載,請註明出處※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