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/28/2016

孩子是否需要「評估」?




什麼是「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」*?大家可能對此覺得陌生,其實這是政府對幼童做「評估」的名稱。這兩年施政報告**亦有提及撥款加快評估和訓練服務,加上近年傳媒對自閉症、過度活躍症、讀寫障礙等等大肆報導,無疑令家長對幼兒的成長及可能出現的發展障礙多了認識,但「評估」這兩個字亦刺痛了一些家長的神經。

我是新手媽媽,對幼兒的發展認知多來自書、網路和長輩,平時就靠帶阿哲上playgroup見他與同齡小朋友的互動以及與其他媽咪交流。據觀察所得,他的平衡感比較弱,在語言能力上亦不及同齡男生,可能是雙語家庭的關係吧。

記得上年11月,阿哲上N班的幼兒學校校長告訴我有關他學習的進度,從校方自行的評估中發現他在肌肉和語言發展比同齡的遲緩,若沒有改善,很可能升不上K班。當時他只有26個月大,入學上N班只有兩月,我當下的反應是:「咁快就覺得佢有問題?有無咁嚴重?」之後的故事,我已經寫了[N班試用期]兩篇文章,不再贅述。

我與很多家長一樣,當時對於所謂的「評估」並不清楚,究竟如何分辨孩子是否需要「評估」?

及早識別的迷思

「照顧幼兒學習差異」是政府一直對教育的方針,原意很好,上文提及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,就是衞生署為了需要「學前兒童康復服務」***的兒童先進行評估而設。奈何輪候冊上有多少正等待評估和訓練服務的幼童,與社會資源配合上出現嚴重不足,在此不談。想談談是當瀏覽社署網頁,看到服務是為「特殊/發展障礙兒童需要」,相信這些字眼嚇窒很多家長。

我阿媽經常講笑地說,我出世的年代沒有現時的評估制度,否則二歲仍未開口講嘢的我想必是有語言障礙,而沒一刻可以停下來的細佬就是患上過度活躍症。我身邊的友人對子女的評估也有不同的經歷和睇法:

-         我朋友A的囡囡初生己確診需要足部矯形和物理治療,現為N班生。談起囡囡的大肌肉發展,A朋友揚言絕不參與政府的評估,因為她聽聞一被評估就跌入政府的系統,怕考小一甚至中學派位有深遠的影響。

-         阿哲同學的哥哥B,K2生,兩年前有咬字發音問題,確診是舌頭發展障礙。B媽媽不肯參加校方與社署合作的「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」****,若參加此服務必須先遞交書面評估報告,她不想花千多元自行找私人機構做評估,如等政府的評估(收費首次$100之後每次$60),起碼輪候加上申請服務需時一年多,到時哥哥已經K3畢業。

-         老公加拿大朋友C的兒子與阿哲有類似的語言發展遲緩情況,他兩歲未能講5個單字。不過C朋友堅持兒子只是「學講野慢些」,認為香港所謂的專家都誇大了評估的需要(over-assessment),訓練就是兒童機構搵生意的手段。

-         阿哲的前同學D爸爸私下與我分享,表示校方和社工懷疑D同學可能有自閉症傾向,希望他接受評估,但D夫婦都認為不是。後來找半私人機構進行初步評估,有相關的發展障礙,但D夫婦覺得評估不可信,認為校方過度緊張,最後為兒子轉校。

-        whatsapp媽媽谷的分享得知,有幾位媽媽在子女入學前觀察有發展遲緩的情況,媽媽們寧願自行花錢找私人醫生做評估,放學後再到私人機構為子女做訓練,卻絕不向就讀的名幼老師透露相關的情況,怕被校方扣帽子為「發展障礙」。

怕被標籤?over-assessing?學校過度緊張?未評估,家長就已經對這些猜測擔心忐忑不安不已,無疑令家校之間的關係即時變了樣,又影響了親子之間的交流,這些遠遠比需要評估與否,影響更深更遠。

其實網路上有關「專家教你如何辨別孩子是否有XX」的文章很多,唯實情是可靠性存疑,加上小朋友成長發展過程大致相同,速度卻各有不同,各路專家的意見只可參考,不可盡信。

至於阿哲,當得悉校方的自行評估後,我曾先後找我的家庭醫生兒科醫生,從醫學的角度分析他的情況。(如有需要,可以先要求寫轉介信往政府輪候評估,或介紹可做評估的兒科醫生。)

之後我與阿哲的學校社工聯絡,先了解什麼是評估和不同的服務(政府、社福與私人機構),再從社工的專業搞清楚評估的方向(需要哪些類型的評估、步驟、注意事項)以及學校可提供的配合(有沒有社福機構的支援),才與家人決定下一步的行動。社工亦可釋除家長對校方或教署標籤兒童的疑慮。

作為過來人,我很明白這種晴天霹靂的心情,及早識別搞清楚固然最好,但最重要還是先處理好自己的感受,不要對子女的發展太過擔心和猜測,要不然令自己、另一半和子女都身心疲累,亦增加家校之間的壓力。

未評估前,請勿妄下判決其可信性。評估後,請不要盲目相信報告的一切。因為,世上沒有人比父母更了解自己子女的成長發展。

參考資料:

相關文章:

※本文已授權BK Milk ‧ 親子語 & ohmykids 使用。歡迎轉載,請註明出處※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