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/23/2015

讀國際學校就能被打造成領袖?




小BoBo在Playgroup認識了一位印度同學Rajesh,他在香港出世。Rajesh的父母都是印度人,爸爸自小在香港長大,入讀國際學 校,媽媽在香港出世,讀的主流學校,二人曾在海外深造,回港後認識、結婚和工作,是專業人士,一位是大學教授,一位是律師。一天,我與他的父母談起找N班 的事,他們說希望Rajesh在香港能升讀國際學校,我初以為是他們喜歡其教學模式,原來Rajesh媽咪對國際學校有另一種見解。



Rajesh爸爸說,他留意普遍在香港受教育的大學生,在課堂時表現很被 動,不肯參與討論。我同意,因為我都是一樣,在學習上養成一種很被動的習慣。如果上課時表現「積極」,會怕其他同學可能以為你在老師前「博表現」或「想出 位」,學生們寧願默默苦讀也不發問。這些問題也不能全歸咎於香港教育,在學習上含蓄不投入的表現,我認為與民族性也有一定的關連。

有次,只有Rajesh媽咪來接放學,她再向提及搵國際學校收昂貴的學費。
我問︰那一定要讀國際學校麼?
她說︰我自己在香港接受主流教育,很死板,老公的(讀國際學校)就不一樣,國際學校的教學模式好得多。
我問︰你覺得國際學校畢業出來有優勢嗎?你不擔心Rajesh的中文追不上?
她說︰我在工作所見,華人(香港)只會說”Yes Man”,他們根本不會向上司和制度”Say No”。讀國際學校就不同,這裡會集中培養小朋友的思考,訓練他們成為領袖(Leader)。我希望Rajesh的將來能成為領袖。至於中文方面就打算……

這麼聽來,Rajesh媽咪說的話似乎也有點道理,但想深一層,把「讀國際學校」與「成為領袖」兩者連在一起,有點以偏概全,讀國際學校就能被打造成領袖嗎?

從閒談中,Rajesh父母的看法是:
  1. 他們不偏向港式主流教育,認為忽略了小朋友的潛能和獨立的思維發展
  2. 在他們眼中,本地人在學習和職場上表現不積極,欠缺了領導的特質
  3. 他們不想以上兩點發生在Rajesh身上,希望培養他成為領袖



 
領袖,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,「指人群的領導者,一般說來,領袖是較為傑出的人物,並有能力指出人們的共同目標,帶領人們努力爭取成功。」一群人之中,只有一個領袖,那麼所有在國際學校畢業出來的學生,真的成為社會上的領袖嗎?

無論是主流教育或是國際學校,辦學理念可能不盡相同,但都以同一個既定的教學模式去打造同一批學生而已。如果期望國際學校出身就是出類拔萃的領袖, 那其他學府呢?念傳統名校的就是人才尖子?其他的就是庸材?這種邏輯聽起來是謬論,其實大家在不知不覺間已對不同的教學模式「標籤化」。

國際學校,一般都予人比較輕鬆的感覺,學習上較著重孩子的身心發展。但問題是,是否每個小孩子都適合入讀呢?是否每個小朋友入到國際學校,都能夠適 應呢?假設小BoBo天生的性格內向怕羞,把他報讀最開明的國際學校,他就一定開心?如欠缺自信心,恐怕到哪裡讀書都是一樣,可能成為鵪鶉或被人蝦的對 象。我反而認為透過國際學校的學習優勢,希望他找到人生目標,立定志向,同時跟師生溝通的技巧,訓練他的原動力、自信心、自主能力才是重要。

如果領導才能不只是天生的,還是可以經由後天培養的話,原動力、自信心、自主能力,這些特質聽起來都是成為領袖的基本條件,但成為領袖非必然的結果。

儘管國際學校擁有學習上空間和自由,不要代表他們一定成為領袖,或奢求學校一定予他們很多成長指引。事實上,很多家長給孩子放到國際學校念書,本質都是讓他們加以發揮,可是他們卻忘記了在旁看著他們、留意他們、輔助他們,以為學校就是替代父母的角色。

談話中,我沒有向Rajesh媽咪追問這番「領袖論」,卻對她的話想了又想。父母堅信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才華,但你的子女就一定當領袖嗎﹖我不敢妄 下判決。我想,關於孩子的教育和標準,因為每個父母心中各有一把尺。其實,父母才是孩子的領袖。當他們一出生,父母就要學習成為他一生的領袖。


 ※本文已授權BK Milk ‧ 親子語使用。歡迎轉載,請註明出處※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