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/16/2015
選擇困難症:國際班VS主流班、英粵VS英普班?(2)
語言,是為了方便彼此溝通。很多香港的幼稚園早在學前就開始推動「兩文三語」,班制採雙語班,要家長為二、三歲的子女選『國際班』、『英粵班』、『英普班』,為什麼一早就要學普通話呢?
很多說法指出幼稚園有普通話課,為中小學的中文科以普通話教學而準備(九七後教育制度改為兩文三語)。亦有很多專家說,愈早學語言愈好。
愈早,真的愈好嗎?
我當年受殖民時代的教育,上的是英文中學。無可否認,到中學才開始學普通話,我的程度也變得「普普通通」。我從不會怪父母和學校,當時我已經發現: 普通話成績好的同學,一是來自大陸或家中會說普通話;二是有極少數的同學很有語言天份,說英語、普通話都很好聽;三是從小迷上金城武、林志穎等台灣偶像, 又愛聽國語歌。
當時我已經覺得:講普通話好難,就像講外語(除了不需再學生字之外)。
每次當被大陸同胞問路,我用唔咸唔淡的普通話回答覺得好醜,也明白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有普及基本英語和普通話的重要性。除了問路和某些工作的需要,你何時會用上兩文三語?
我終於找到有相同想法的人。最近在一個教育講座上,當有家長問『英粵班』、『英普班』的選擇時,資深選校專家趙Sir提出「學普通話=學一種外語」的論調。
去年跟小BoBo一齊上playgroup,國語老師教表情和生字︰『開心 happy 』、『傷心 sad』、『憤怒、生氣 angry』、『很睏、很累 sleepy』,之後全靠家人不停在他面前重覆,他才不會忘記(連我老公也學懂)。但過程中發現我在不知不覺間把小BoBo放在英普學習環境之中,連自己 也忽略了母語。廣東話常用到都是『唔開心』、『嬲』、『眼瞓』。
一個人其實可以有兩種或更多種母語,比如我的老爺和奶奶:他們是台灣人,家中用台語、國語和英語,兒子只講英文。他們也跟對我這位新抱說英語,第一、我的國語很遜;第二、是為了全家人(包括他們的ABC兒子)方便溝通。
如上篇文章提及,連二歲的小BoBo也感受得到方便溝通的重要:對著父母講英文,我和老公會作出更快的回應。有時,他也會對著我說廣東話。
這證明幼童找到語言學習對象的重要性。
粵語是一種很掌握得好的語言。小BoBo還小,我還未有信心掌握母語(英粵)就開始學外語(普通話),我反而擔心會影響原有的母語能力。
香港人要英文好,又要學好普通話,難為了下一代。
家長們請撫心自問:除了做功課,上次是何時與子女說普通話和英語?
說到底,家長不想輸在英普的起跑線上。
相關文章︰
選擇困難症:國際班VS主流班、英粵VS英普班?(2)
※本文已授權BK Milk ‧ 親子語& ohmykids使用。歡迎轉載,請註明出處※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